《中國使命》作者亞協座談 分享馬歇爾赴華秘辛

《外交事物》雜誌執行總編費藍( Daniel Kurtz-Phelan)(左)與亞協美中中心主任夏偉就他的新書《中國使命:1945-1947馬歇爾未完的戰役》展開對談。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攝影:Kenneth Lam】《外交事物》雜誌執行總編費藍( Daniel Kurtz-Phelan)4月11日來到紐約亞洲協會,與亞協美中中心主任夏偉就他的新書《中國使命:1945-1947馬歇爾未完的戰役》展開對談,費藍說馬歇爾當年赴華本是為國共雙方進行調停,怎奈美國政府不能做到中立,辱沒了調停者的使命。

二戰結束後,引導美國奪取戰爭勝利的馬歇爾將軍原本計畫退休,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國共雙方進入內戰,美國擔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馬歇爾臨危受命又被派往中國,在國共雙方之間進行調停。從1945年12月到1947年一月,馬歇爾在中國停留了13個月,期間與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和宋美齡進行過多次會談,原本勢頭見好,最終卻沒能取得實質性成效,共產黨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國。而馬歇爾和當年隨他赴中國的很多人後來成為麥肯錫主義攻擊的對象,“誰失了中國”也成為美國政治史上的椎心質問。

費藍經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和實地採訪寫成的這本書,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示了風雲際會的歷史人物的真實一面。他說當時很多美國年輕人去到中國,回來說共產黨和美國農民沒區別,只要對他們好一點就可以把他們爭取到美國一邊,馬歇爾其實從來不信這種說法,他知道共產黨不可小覷。馬歇爾認為蔣介石具備領袖素質,但身邊的官員太過貪腐,這使他十分沮喪。他並不覺得共產黨是合適的改革者,但認為他們絕對有本事成事。但馬歇爾離開前見了當時的美國總統楚門,楚門授意如果雙方談不攏,說美國必須站在國民黨一邊,以保證中國今後與美國一條心。這使得馬歇爾被束縛了手腳最終斡旋失敗,美國原本希望在中國推行戰後重建的馬歇爾計畫也只得改在歐洲推出。費藍說,馬歇爾中國使命的失敗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教訓:“我們對自己的良好意圖總是過於高估,而且誤以為別人會理解這種意圖。”

後來很多當年參加馬歇爾使命的美國人在麥卡錫時代都因為與中共的交往受到了衝擊。更有趣的是艾森豪威爾將軍原是馬歇爾的愛徒,50年代選總統時卻把馬歇爾說的一文不值,“我們覺得這些人是偉人,其實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各種問題。”費藍說。

閩籍僑領陳鍵榕說,包括美籍華人在內的很多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根本不了解這段歷史,作者通過細緻的採訪和研究最終寫成這本書還原歷史實在了不起。他自己訂了好多本準備餽贈親友,拿到書後連他16歲的兒子都愛不釋手,開始對那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者費藍( Daniel Kurtz-Phelan)(右)在為新書簽名留念。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現場。
讀者在向作者費藍( Daniel Kurtz-Phelan)提問問題。
作者費藍( Daniel Kurtz-Phelan)(右)和陳健華會計師合影留念。
作者費藍( Daniel Kurtz-Phelan)(左二)與太太(左一)和父母一起合影留念。